事,有什么可怕?
果然,国君在王宫召开会议后,对付三郤的事再无声息。似乎在国君的宠臣当中,意见也不统一……此后,各项重大国事接踵而来,国君似乎忙的没空组织杀手了。但郤犨也不放心,他这一路都在细心观察着国君的神态,希望能找见蛛丝马迹的预兆。
其实,三郤之所以同意郤至的主张,是因为他们的贪婪,他们认为自己在这位子上多坐一天,就可以多勒索附庸国一天,多压榨国内中小贵族一天,而三郤以往获得的巨大利益使他们不愿早早放弃,他们忘记了利益争夺背后的血迹,所以国君现在没有大动作,他们宁肯如此僵持下去,也好继续收获利益。
郤犨动身了。
同日,赵城。
赵武在全城百姓翘首企盼中进入城中,当时,几乎所有的庶民都涌出了自己的房门,站在街道边用搜寻的目光看着入城士兵,当看到赵氏私兵中大多数人都能回家后,他们长长的出了一口气。随即,呼儿唤女声响成了一片,百姓们呼唤着队列中亲人的名字,确认他们的完好归来。
城门口放着一尊大铁鼎。
在赵武出战的这些日子里,赵城的刑鼎终于铸成。但师偃没有采用赵武的建议,在石头上刻下刑律而后制作成石壁公示,他觉得如此不够庄严。但真要铸造青铜鼎器,身为小领主又显得不符合礼制,于是师偃就采取了一种变通方法:铸造了一只铁鼎。
这尊铁鼎不方不圆,鼎壁非常单薄,整体形状与其说像传统的鼎,不如说更像一口四足铁锅。师偃就用这种方法打了个擦边球,而后将赵城刑律铭刻在鼎身,实现了封建的最后一步:封地司法权的统一。
如今,铁刑鼎下燃放着熊熊大火,鼎炉内堆着烧红的炭。在寒冬里,铁鼎热气腾腾,让人不可逼近。师偃就站在鼎边迎上赵武,他递上一份文书,这就是赵城年度释放仆人的文件。赵武接过文件,想也不想,接过朱砂笔,在竹简上打了个勾。
顿时,半个城市欢声雷动,在众人的欢呼声中,师偃一挥手,整箩筐整箩筐的“丹书(仆人证书)”被投入鼎内的大火中。
火焰腾起老高,熊熊火焰中,许多人悄悄松了口气。
今年的“释奴令”释放了一万名仆人,之所以有如此庞大的释奴数量,是因为赵城新近又增加了许多蔡国、楚国、郑国仆人。使得仆人的数量数倍于高于城中的自由民,而此时,赵城家族武士出兵在外,城中只剩下老弱不堪的城卫军,这种安全形势让城中百姓感到惶惶不安。故此,师偃才迎在城门口,请赵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