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耶?宁、锦二城,乃汗所弃之地,吾恢复之,义当死守,岂有降理!乃谓来兵二十万,虚也,吾已知十三万,岂其以尔为寡乎?”这是袁崇焕自己说的。当时努尔哈赤领兵号称二十万,袁崇焕认为是十三万。但是当然了,实际上绝对不会超过六万。
再说明军号令不一。那时候正值小冰河期,明朝自己粮食就不够,更不用提后金了。后金没有粮食过冬,因此来劫掠粮食棉衣什么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事情(毕竟游牧民族嘛)。尤其是努尔哈赤刚刚和蒙古林丹汗(这个名字...)打完仗,消耗了大量存粮,自然要将损失转嫁给明朝。不可否认的是,高第此人确实胆小,前一年十月就提议要“尽撤锦、右诸城守具”,完全是一副怕死不敢出的情况。然而如果真的像高第命令的那样撤回来也许损失还小得多,因为当时“大明兵右屯卫一千,大凌河五百,锦州三千”,仅此而已。面对后金的六万大军,这点人是无论如何也不够看的。袁崇焕坚持要守宁远其实是完全不可能的,他手里没人啊!
然后就是努尔哈赤本人深受重伤的问题。所谓“负伤的汗王”事实上是假的,因为词条前面也说过,努尔哈赤是死于9月。如果正月就在宁远城下身负重伤,显然不会生命力强悍的活这么长时间,毕竟年事已高。期间还征讨蒙古,还会见蒙古台吉。如果说努尔哈赤死在,或者说重伤在宁远城下的话,那又怎么会精神奕奕的出征、会见蒙古王公,还说“今尔我无恙(如今我没病)”?
记载努尔哈赤在宁远城下受伤的唯一史料——注意,是唯一史料,无论明朝方面还是后金方面都不曾提及此事——的是朝鲜方面的记载。如果我们以朝方记载为历史真相的话,那还真是可笑啊。
当然了,努尔哈赤既然没有受伤,那后金为何要撤兵呢?因为皮岛的毛文龙出兵骚扰后金后方,努尔哈赤攻破了觉华岛,已经获得了足够的粮食,后方又告急,于是就退兵了。这也是为什么宁远之战仅仅持续了两天的缘故。另:两天中金兵死了大约500人,觉华岛被攻破明军死伤至少7000以上——这也叫大捷?
那么,努尔哈赤是怎么死的呢?答案很简单,六十八岁的努尔哈赤征战一生,鞍马劳顿,病死或者老死都不足为奇,唯独在宁远城下被大炮炸死实在是奇哉怪也。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写努尔哈赤的陵墓,其实里面有很多问题。我一直没有说清楚,先在我们现在来了解一下努尔哈赤的功绩。
努尔哈赤制定了厚待功臣的重要国策。对于早年来投、率军征战、尽忠效劳的“开国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