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努尔哈赤墓解(3 / 7)

失落的头骨 醉墨斋主 6071 字 2021-06-10

将败在初历战阵的青年将领手中,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创伤,整日心情郁忿;二则因为年迈体衰,长期驰骋疆场,鞍马劳累,积劳成疾。同年七月中,努尔哈赤身患毒疽,并非炮伤,二十三日往清河汤泉疗养。到了八月七日,他的病情突然加重。十一日,便乘船顺太子河而下,转入浑河时,与前来迎接的太妃纳喇氏相见后,行至离沈阳四十里的叆鸡堡逝世。

说法三:

终结之地

1626年,横行东北半个世纪的努尔哈赤遭遇了人生最大的挫败。

这年的正月,努尔哈赤看到了一个最大的机遇:明王朝的辽东经略高第命令撤去关外各城的守御,将部队全部撤入山海关。一时间,明王朝数年经营的锦州、大小凌河、松山、杏山的守军被撤一空,只剩抗命不撤的袁崇焕坚守兴城。

兴城孤悬,手到擒来,最惯于抓战机的努尔哈赤岂能放弃便宜不占?迅速调集13万大军进攻兴城。

此时的形势绝对有利。

从军力对比来说,兴城守军只有1万,而八旗兵却有13万,惯于以少胜多的八旗兵,换个以多打少的打法,如同用牛刀杀鸡,准赢不可。

从部队的协同情势来说,明军号令不一,袁崇焕坚决抗击后金,把守卫山海关的前沿纵深深入到兴城一线。不懂军事且畏敌如虎的经略高第坚决后撤,只守山海关,并把从兴城前后一线的守军都撤回山海关,将袁崇焕的兴城要地孤悬在敌前。对于这样坚决抗敌的将领,经略高第当然不会派一兵一卒前来支援。而八旗兵号令出自努尔哈赤一人,前后协同,只要前线需要,沈阳的支援随时可到。

从指挥者来说,指挥兴城的守城者袁崇焕只有32岁,只是一个会做八股文、会写很好的诗的文人,一仗没打过。而68岁的努尔哈赤自20多岁起兵以来,身经百战,从来没打过败仗,特别是在和明军的三次大战役中,每次均以少击多,每次都大获全胜。农历正月24日,努尔哈赤先派遣部队绕过宁远,在城南5里处切断了通向山海关的大路,然后放几名俘虏来的汉人去宁远向袁崇焕传话,劝袁崇焕投降。劝降不成,遂大举攻城。

兴城外的一线平地上,只见后金兵蔽野而来。

成千成万的辫子兵冲到了城边,突然之间,城头举起千千万万火把,矢石如雨般投下城去。战事越来越激烈,明军忽然从城头的每一个石堞间推出一个又长又大的木柜,这些大木柜一半在堞内,一半探出城外,大柜中伏有甲士,俯身射箭投石,投完了便将大木柜拉进来,再装矢石出去投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