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外杂列鱼罾。凡朝官渡桥者,俱许抽罾捉鱼,得即携归,于是迤逦达瀛台门。惟赐燕时,则从闸口北上直西,浮道通梁中有层亭,两面帐房,列如号舍。上命登舟泛太液池,即从过船亭登舟。芰荷十里,望如蕃锦,北面望金色摇曳,则别一境地矣。
向例,殿试进士在太和殿丹墀。雍正癸卯年十月二十七日殿试,天寒砚冻,上命移至殿内两旁,并令太监多置火炉,俾殿内和爰,使诸贡士得尽心作文写卷。此移入殿内之始。至乾隆某某年,因御正殿,命移入保和殿,至今沿之。
雍正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奉上谕:新科进士于引见前,朕欲先行考试再引见,一应仍照殿试预备。朕将诗文四六各体出题,视其所能,或一篇或二三篇,或各体俱作,悉听其便。此进士朝考之始。向例馆选不分省,以致边省多缺。通江李雪原钟峨,官太常寺少卿。雍正四年疏言:康熙四十五年至六十年,七科不分大小省俱有庶吉士。至元年癸卯,汉军及河南、四川进士无馆选者。二年甲辰,蒙古及山西、河南、陕西、湖南、四川、广东、广西、南、贵州诸省进士俱无馆选之人,请广储才之路。上交部议准行,此散馆分省之始。
翰林学士习国书,盖以备翻译编纂之任。故须专心熟习,辨析精微,积学功深,与年俱进,始为不负所选。康熙年间,馆选之例,庶吉士年四十五以下者,悉皆分读清书。世宗御极以来,只择年少资敏者。每科不过十余人,盖取其年富力强,可收记诵翻译之功也。而翰林甫经散馆,遂谓无从考验,束置高阁,以致教习三年,转为虚设。雍正十一年四月上谕:嗣后庶吉士等虽经授职,或数年以后,或十年,朕再加考验。若依然精熟,必从优录用,以示鼓励。其或遗忘错误,亦必加以处分。此翰林大考之始。
钱塘陈仙桥参议(鸿)尝建言:请轮班日讲。以为康熙、乾隆间,设官使日缮进经史讲义,讨论益精,义理愈出,辨别益确,施措益明。兼可鉴其才猷,验其学识,既备咨访之具,即储简拔之才,云云。其说甚允,窃谓此法实佳,然须有学校一番教育,然后其言始可用,否则以八比文、楷书字为讨论之具,恐非所以储才也。
《茶馀客话》谓:文渊阁,遍质之先辈博雅诸公,皆无以答。余意今之内阁大库,彷佛近之。当时杨廷和在阁,升庵挟父势屡至阁翻书,攘取甚多。又典籍刘伟、中书胡熙、主事李继先奉命查对,而继先即盗易宋刻精本。观此情形,必非内廷深严邃密之地。而沈景倩谓制度狭隘,窗牖昏暗,白昼列炬,当时俱属之典籍云,则与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