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9章太祖爷的百年大计(2 / 3)

方豪强集团,使得基层势力互相争斗牵制。

成功将皇权触手遍布全国各地,老爷子紧接着又准备用第三个十年,完成最后一步:清丈田地!

对的,清丈田地。

历朝历代的帝王,即位称帝之后,都会发现一个很可悲的事实:他们不清楚自己手中到底有多少良田,亦不清楚自己手中到底有多少土地!

恰恰相反的是,满朝文武、士绅大夫甚至平民百姓,都害怕天子皇帝清楚他们手中有多少田,又有多少地!

因为,在这个时代,田地就代表着利益,代表着财富。

太祖爷想清丈天下田地,要把全国田地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诚可谓是触碰到了所有人的利益底线,官员不愿意推行,百姓不愿意如实,最终得到的结果也不过是个模糊的数字罢了,这个数字下面不知隐藏了多少利益关系网络。

于是乎,太祖爷建立了鱼鳞图册,即是一种土地登记册,与登记人口的黄册组合成了朝廷征收赋税的两个重要标准和工具。

从户帖到黄册,再到鱼鳞图册,太祖爷为了将天下钱粮尽手己手,精心谋划了一个又一个的十年,建立起了一套不断趋于完善的税收制度。

奈何老天爷没有再给他下一个十年,让他继续完善这个大明帝国的钱粮大计,而这个任务自然就落到了朱雄英的头上。

大明税收制度至今尚未完备,主要是按亩征收分夏天和秋天两次缴纳,以实物为主,地税、丁银分征。

虽然为了巩固新建立的大明政权,及缓和社会矛盾,朝廷的税收政策一向比较宽松,在经济上大力支持平民百姓开垦荒地和屯田,从而减轻徭役和赋税的征收,并且配合一定的工商业政策来推动民生经济的发展,使得遭受战争破坏地区的经济迅速稳定下来,尤其是在田赋征收的过程,一直贯彻着这样的标准。

但是正如先前所说,即便多次实行蠲免钱粮,这田赋蠲免也不等于丁银减轻,即便丁银也屡有蠲免,朝廷对于人丁也一直没有进行彻底清查。

建文改元大力推行仁政,百姓安居乐业,人丁一度增长很快,可是他们大都不入户籍,这样就导致朝廷对这些人无法进行合理的控制和管理,地方官吏豪绅则由乘机压榨,使得贫苦百姓不得不迁徙、流亡。

流动人口日益激增,结果便是聚乱为匪、啸聚山林,必定要会干扰社会安宁,引起社会动荡。

所以一味地蠲免田赋丁银,并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大明税收制度需要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但那无疑将会触动士绅阶层的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