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1章兖州现状(2 / 3)

刚年过半百,却已是满头白发,老态尽显,唯有他自己才清楚,这兖州知府一职,背后暗藏的辛酸苦辣。

鲁王与孔府这两大宗藩贵戚势力,他们长久地寄生在兖州府内,拥有着强大的政治、经济势力,触及兖州府地方方面面,如何妥善处理与他们的关系,是留给每一任兖州知府的一道棘手的必答题。

知府与鲁王的交往事务比较复杂,涵盖了祭祀、经济、司法、军事等诸多方面,若非当代鲁王朱檀为人温和友善,郑刚很难想象他这十几年的知府生涯该如何度过。

不过在洪武二十四年,监国皇太孙那么一番捧杀操作后,太祖高皇帝终于意识到了封建诸王的弊端,随即特别颁布《皇明祖训》一书对天下诸王的权利做了诸多的限制,甚至取消了不少封王的爵位,造成宗藩势力被大幅削弱。

与此相反,代表朝廷与官僚集团的知府权力则日渐膨胀,使得王城所在地的官员与王府之间的关系开始变得微妙起来,两者都有了相互拿捏的机会。

比如说自己这位兖州知府与鲁王朱檀在严格的法律,繁密的宗藩条例所交织的场域中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既不过往太密,又不熟视无睹,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共生关系。

或许这样一种微妙的关系,才是最佳的选择,既可全了太祖高皇帝对皇室子孙的亲亲之谊,又可保证朝廷在地方的统治稳固,不至于出现割裂地方的国中之国。

而他这位兖州知府与孔府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在知府代表朝廷对孔府捐助学田,辅助孔庙的翻修,上书厘定礼仪等方面,基本属于朝廷单方面的给予,由此不难看出孔府这“天下第一家”的特殊地位。

以衍圣公为代表的孔家,地位尊崇且世居曲阜难免与兖州知府有所来往,但因为衍圣公本职在于奉孔子之祀,历朝历代均不参与朝政事务,因而两者较少有公务上的来往,他们的交往主要集中在为其捐置学田、修孔庙、厘定礼仪等方面。

为教育孔孟颜等先贤后代,朝廷在曲阜设有三氏学,招纳三氏子孙入学,并同时赐予学田,其租税用来补充办学费用,后又加入曾氏一族,三氏学变为四氏学,入学人口的增多和办学费用的增长需要更多的学田作为经济来源,而兖州知府主一府之政,又是孔子门生,向孔氏捐赠学田成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

而对待这两大宗藩贵戚势力,郑刚处事的态度又截然不同。

鲁王府权利来自于太祖高皇帝定下的祖制,这也就表面在某些情况下,它是比皇权更强有力的依据,加之鲁王自身的天潢贵胄身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