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之下,探花郎只得安抚三人继续刷题,而后动用紧急手段将消息传给了自家公子,请求远在燕京的他做出决断。
十日之后,众人便得到了太子殿下的回复,却是有些哭笑不得。
“孤的《八股三百篇》难道还治不了方孝孺?”
不过短短一句话,却是彰显着不可一世的滔天霸气。
韩克忠三人看后也只得压下心中的惶恐与不安,继续照着《八股三百篇》刷起了题,磨炼书写八股文的技巧。
但实则三人心中都有一个疑问,那便是这八股文究竟出自何人之手?
从科举制度的演变过程中,从未见过这等书写难度极高的制义文。
北宋王安石废诗赋取经义,将取士内容限制到了儒家经典的狭窄范围内,而当时文体还是较为自由的散文形式。
南宋时经义才形成“有定格律,首有破题,破题之下有接题”,然后有小讲、大讲、余意、结尾等固定段落。
元代考试则是更进一步,用“经义”、“经疑”为题述文,出题范围都限制在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之中。
而大明承袭元制,先帝更是在洪武三年,诏定科举法,应试文仿宋“经义”,但却是都未曾有这“八股文”的要求这么高。
这出自太子殿下之手的特殊文体,其题目取自四书五经,以四书命题占多数,文章论述的内容也要根据朱夫子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展开,不让随意发挥,对内容有着诸多限制,观点也必须与“朱圣人”朱熹相同,极大地制约了其余丰富内容的出现。
甚至这八股文的写作格式严格到了变态的地步,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面,连字数都有一定的限制要求,尤其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的部分更是要求严格对仗,类似于骈文,书写难度甚高。
三人虽然都是各州府名动一时的大才子,但是从未接触过这等严格到了变太的特殊文体,哪里会写得出来,为此可是没少挨太子殿下的毒打。
不过经历了一年多时间的刷题生涯,三人早就对这八股文的写作技巧烂熟于心,从《八股三百篇》中随意挑选出一道题目,都能在规定时间内写出一篇文采不俗的八股文来。
只是这八股文究竟出自何人之手,太子殿下又为何非要自己三人使用这八股文章答题,如此是否当真可走捷径……这些藏在心中的问题,始终困扰着韩克忠三人。
对此远在燕京的朱雄英并不知晓,即便是知晓了也会一笑了之。
他之所以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