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6章公车上书(2 / 3)

分悲凉凄寒之感。

此诗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韩大人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凄苦联想,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就好像是那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韩大人即便身在牢狱依旧心系百姓的高尚情怀!

此诗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自嘲,又是言志,天下各地父母官都应该以为民解忧作为己任!

此诗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既照应了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难以割舍。

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韩大人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与同情,即便在牢狱之中,即便就要秋后问斩,这位忠良之士依旧在关心百姓疾苦,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但就是这样一位忠良直臣,却不过因驳了昏王脸面而即将无辜丧命,试问天理何在?

不知沉寂了多久,刘天逸再次开口道:“韩大人还有一首绝笔诗,名为《思归行》!”

思归!

一众书生联想到韩大人身陷囹圄的艰难处境,不免扼腕痛惜。

“山东遇荒岁,牛马先受殃。人食之十三,畜食何可量。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

开篇寥寥几句便描绘出了山东荒年,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的悲惨景象,令在场众人心中不由一痛。

“帝心轸念之,布德回穹苍。东转辽海粟,西截湘汉粮。云帆下天津,朦鐘竭太仓。金钱数百万,便宜为赈方。”

嗯,这应该写的是当初三省大旱,太子殿下与太孙殿下亲赴灾区,主持赈灾饥民一事,勉强算是对这二位殿下的颂扬!

“何以未赈前,不能为周防?何以既赈后,不能使乐康?”

话锋却是突转,由颂扬变成了责问,为何大灾不能提前做好预防,为何赈灾之后百姓依旧不能安稳度日!

“臣也实不材,吾君非不良。臣幼读书史,散漫无主张。如收败贯钱,如撑断港航……破书犹在架,破毡犹在床,待罪已十年,素餐何久长。秋云雁为伴,春雨鹤谋梁,去去好藏拙……满湖莼菜香”

这是……这是对朝廷彻底失望,彻底死心了吗?

呵,韩大人,何尝不失望透顶呢?

纵观这位忠良直臣的一生,自升任监察御史后,耿直敢言,弹劾不避权贵,连当时权倾朝野的宰相胡惟庸都敢上奏弹劾。

时时丞相胡惟庸、御史大夫陈宁、中丞涂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