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战机。
而朝廷之中的大臣,也应为此事而分成了三派。一派自然是以赵构为首,认为金兀术南下,是因为没有满足金国议和的条件,所以才会由此一战,若是最佳的解决方式,自然是不管大散关,直取新都城,将刘掌握在自己手中,好跟金国人继续谈判。
而另外一方则是那些朝廷老臣,则一口认定,新都城不过是疥癣之患,反而是金兀术这个人靠不住,若是让其长驱直入,一旦巴蜀落入金兀术手中,那么极有可能金国不会再跟南宋搞什么议和,本来嘛,金国是进不了屋子的强盗,如今大‘门’都已经敞开了,还不直接到家中烧杀抢掠啊?
最后剩下的那一派,是人数最少,而且受到支持也是最少的主战派,这里面甚至还不包括几个大将军,都是些在朝中郁郁不得志的武将在闹腾。这些人提出的意见是两面作战,这纯属是在闹着玩嘛,以南宋朝廷眼下的兵力,压根无法承受两线作战,光是对付金兀术的十万大军,若是没有一个大散关在手中,韩世忠的兵马未必就能挡得住。
再加上新兴起来的新都城,哪怕就是这些闹腾的武将都听说过刘家军火器的厉害,虽说那些威力巨大的火器搬运起来很困难,然而眼下火器的这些弊病,用来守城却是一点都不违和,作为强攻一方的朝廷军,必然会在这方面吃大亏。试问以南宋朝廷如今的军事实力和财政能力,又有多少老底去填这样一个无底‘洞’?
所以说,朝廷里的文臣武将虽说是分成了三派,但实际上前面两个派别对第三派的人是合力打压,也可以说是不理不睬,只因为只要是思维正常的人,都不会去认可第三派的那种想法。
而作为主和派的皇帝赵构,加上他身边的秦侩等人,让坚持第一个看法的派系实力暴增,占据了主要状态。
可以说,赵构和秦侩获得这次朝争最后胜利,那是指日可待的事情,除非出现什么天大的变故。
就在这次朝争即将结束,赵构等人眼瞅着就要获得胜利,甚至于秦侩都已经拟好了即将下给韩世忠的圣旨时,这段时间以来一直驻扎在临安的金国使节团,却是突然求见南宋皇帝赵构。
这些时日以来,负责与金国使节团打‘交’道的人是秦侩,当赵构询问使节团求见的意义何在时,就连秦侩都是一脸的茫然,完全不知所以。
无奈之下,赵构只得同意使节团的觐见。当使节团的使者面见赵狗时,却是说出一个让赵构等人目瞪口呆的事情来金国皇帝完颜,授意使者,同意按照最初双方约定的协议内容,签订两国和平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