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妈祖乡人感其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岛上建庙祀之,这就是名闻遐迩的湄洲妈祖庙(道观)。祖庙于公元1023-1032年(天圣年间)扩建,曰臻雄伟。1403年-1424年(明永乐年间),航海家郑和曾两次奉旨来湄屿主持御祭仪式并扩建庙宇。至清康熙时,已形成了具有五组建筑群的“海上龙宫”。可惜,原有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已废圯,现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规模较小。湄洲祖庙进行了大量的复原修建工作,另投资1亿多元兴建了妈祖新殿,新殿宏伟壮观,被世人誉为“海上布达拉宫”。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姓神祇,并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中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学者们称为妈祖文化。
因林默救世济人,泽被一方,被朝廷赐封,沿海人民尊为海神,立庙祭祀。后因灵异非常,屡显灵于海上,渡海者皆祷之,被尊为天上圣母,庙宇遍海甸。妈祖信仰从产生至今,经历了1000多年,起初作为民间信仰,后来成为道教信仰,最后成为历朝历代国家祭祀的对象,它延续之久,传播之广,影响之深,都是其他民间信仰所不曾有过,不可思议的。历代皇帝的尊崇和褒封,使妈祖由民间神提升为官方的航海保护神,而且神格越来越高,传播的面越来越广。由莆邑一带走向五湖四海,达到无人不知,无神能替代的程度。
提到妈祖的显圣,始于1122年(北宋宣和四年)路允迪出使高丽,“感神功,奏上。立庙江口祀之,(徽宗)赐顺济庙额。”其后,妈祖的加封原因皆为“神雾神济兴、泉饥”,“以神助火焚强寇”(《湄洲屿志略.卷二.封号》)。
从1156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封号由2字累至**字。爵位由夫人、妃,天妃(明永乐年间),立庙京师,而至1**8年(清康熙二十三年)封天后。并列入国家祀典,进行春秋祭祀,所属宗教为道教。
湄洲祖庙在宋,元,明,清受到的国家祀典就达36次,清朝咸丰给予最长封号“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弘仁普济福佑群生诚感咸孚显神赞顺垂慈笃佑安澜利运泽覃海宇恬波宣惠导流衍庆靖洋锡祉恩周德溥卫漕保泰振武绥疆天后之神”,后来同治十一年(1872年),要再加封时,“经礼部核议,以为封号字号过多,转不足以昭郑重,全部字后再加上‘嘉佑’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