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一章 解读的角度(2 / 3)

我本寂寞 不语楼主 2087 字 2021-06-09

很完善,有些因素没考虑进去。比如说孙悟空在大闹天宫的时候,他身边周围所有的一切都是敌人,他只要打倒眼前所有地人就可以了。因此,在那个时间里,孙悟空可以无所顾忌地把自己所有的本领全部施展出来而不必担心后果,所以表现得勇猛异常,所向无敌。

但等到了取经路上,他就不再只是一个人了,不仅有一个只会吃斋念经,除妖捉怪时光拉后腿的师傅要保护,而且还有一个好吃懒做,动不动就想回高老庄地二师弟总在帮倒忙,三师弟沙悟净虽然老实肯干值得信任,但偏偏实力不济,无法委以重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种的负担,使得孙悟空在面临对手时难以施展拳脚,时时刻刻都要担心取经队伍的安全,否则一个不小心就会被别人使个调虎离山之计,把唐僧抓走当成了晚饭,所以孙悟空处处被动,自身的能力不能尽情发挥。当成了晚饭,所以孙悟空处处被动,自身地能力不能尽情发挥。

一方面是全力施展,另一方面是打了折扣之后的表现,这之间当然会有很大区别,所以孙悟空前后表现不同也就可以理解了。”桑原秀吉想了想答道,正如刚才所说的一样,他对于西游记地认识全部来自于自视节目,印象不是很深,只能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

“非常不错,只是看了几次电视就能有这样的理解已经很不简单了。”王子明笑着称赞道。

“王先生见笑了,还是请您揭开正确答案吧。”桑原秀吉躬身请求道。

“呵,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从来没有定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的想法也只是其中一种,不能说就是正解。

这么说吧,你和工藤先生的理解都是比较直接的,是对小说中具体的描述来进行解答。当然,这样的理解完全没有错误,而且有很多人也支持这种看法。不过,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思考,就会发现作者这种看似前后矛盾的写法是另有深意。

通常认为,《西游记》是吴承恩屡试不第地情况下,因为深感当时社会的黑暗,官场的腐败,自己空有一身学问却无从发挥,只能在乡村私塾教几个小孩子来安家立身的现状不满,而当时的朝庭又不可能允许他公开发表自己对社会的不满,所以才会假借神怪故事来表达自己的真实心情。

当然,这也只是众多观点当中的一种,当时吴承恩在创作时是否真有这个意图怕只有他自己知道,终究他已经故去几百年了,现在还没有发明时光机器,谁也无法返回明朝去直接向他询问。

但文学解读并不等于必须要按照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行。就如鲁迅先生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