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一名觉悟不是很高的人,李达康也不知道自己理解得对不对。
但可以实话实说,在经历的前世的“新冠”之后,作为中年大叔的李达康确实产生了这样的认识。
就是建立在这种认识之上,李达康开始写一些“学习心得”了。
等开始写之后,李达康却发现这类文章还是比较好写。
其中最大的好处,就是这一类的文章没什么字数限制呀。
高兴时写个几千字没问题,不高兴时写个几百字的“豆腐干”也可以,没有人强迫你,一切随性,这可和当初入党时候的“思想汇报”有巨大差别。
想到当初的“思想汇报”,李达康很自然就想起曾老师了。
尤其是最后一篇,人曾老师简直就把那篇思想汇报当成情书在写,这让李达康现在想想都好笑,还专门打电话去取笑她一番。
正是带着这种愉快的心情,李达康倒是写了好几篇“学习心得”,长短不等,一切随性,就当完成来这个西山学校必做的任务。
却是连李达康自己都没有想到,他自己倒是没把那些“学习心得”太过放在心上,就当是交作业,完成一个必做的任务,而他的重心,还是放在“复杂经济学”和那篇王炸文章上面。
但是等到那些“学习心得”交上去以后,却是让他引起更大范围的关注了。
首先是他的措辞新颖,经常有类似“使命性政党”这一类的提法,而这类提法不仅能让看过的人耳目一新,给人留下较深的印象,并在细细品味之后,有觉得李达康的这些措辞都还比较贴切。
最最关键的是,李达康在这些文章中体现出来的态度。
这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和制度拥护者呀!
虽然在西山学校这种地方,任何人的文章都会体现这一点的,但还真没有李达康的态度如此鲜明,情感也如此真挚。
是这个年轻的选调生很能装吗?
很多在暗中关注李达康的人,这个时候都判断不像--------
要知道李达康已经入学两个多月了,他平时的言行举止,无不表现出这年代其他人身上少有的自信。
是那种没有任何刻意,很自然散发出来的自信。
所以关注他的人都觉得,假如李达康平时也在装的话,那这个刚刚20出头的年青人也太能装了。
于是很快的,李达康的档案被更多人传阅,他的一些过去被更多人在调查。
很快的,李达康被一些老同志注意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