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都是革命者,但是选择的路却不一样。回国三年,方剑雄一直在默默的积蓄力量,这一点跟同盟会的作法完全不一样。比起方剑雄来,同盟会在很多时候,过于艹切了。
孙不是没有看到这些,可是他也确实有难处。海外募集革命资金曰渐艰难,多年的革命行动无果,孙急于求成的心态可以理解。孙更为感兴趣的,还是方剑雄那套军事制度。归国以后,孙一直为军队的问题感到无奈,可以说最难的是财政,其次就是军队的控制力。
各省军队,看似统一在临时政斧的旗号下,实际上则完全不然。临时政斧下发军饷,都是直接交给了各部队的长官,军队实际上是掌握在这些军官的手里。北伐之战,这一点暴露的尤为突出。林述庆在枣庄受挫后,各部队竟然无一肯继续向前,即便黄兴去压阵,也很难改变这个局面。等到冷遹和唐之道回到徐州时,三方会谈已经重新开启,北伐被迫停顿。
北伐的不顺,对于孙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原本以为财政的问题解决了,北伐就不是什么问题。可现实却无情的告诉了,即便财政上的困难暂时缓解,北伐还是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回到问题的原点,方剑雄凭什么战无不胜?仅仅是装备?仅仅是兵力?
客观的说,孙能够在清末民初几十年的历史阶段,保持着强大的号召力和巨大的声望。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厉害角色,而是还不是一般的厉害。孙比起方剑雄来说,缺的其实是对历史大势的见识,和一颗足够猥琐的心。
用一句宅男的游戏术语来说,哥是一名后期选手,前期不能足够猥琐,就是ATM机。三年的清末时期,就是方剑雄的猥琐期。
而那个时候,孙在干啥呢?宣传革命,组织起义。确实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力和足够的声望,可是当清室被推翻的时候,孙很意外的发现,属于自己的实力,才是最靠谱的东西。
车进总统府,喧嚣被挡在了外面。南京之行的目的明确,正式会谈之前,孙和方剑雄在办公室里,进行了一次单独的长时间的会谈。
齐二柱带着他的卫队连,意外的被挡在了总统府外围。上岸之后,临时政斧方面没有卡车,也没有安排马匹,卫队只能步行。
方剑雄的这个卫队连最后下的船,整队的时候就显得实在是太扎眼了。清一色的绿军装、钢盔、大头皮靴,武器有最基本的是冲锋枪,轻机枪,落在最后的一个队列里,居然还有60迫击炮和六名狙击手。
这样一支队伍,从下关码头往总统府走来,一路上寂静无声,只有整齐的脚步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