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一件好事情。就算皇上知道了,也没有办法说什么,毕竟这是两个属国之间的事情。
最后呈报给北京紫禁城皇帝的奏折不是一片小好,而是一片大好。首先朝鲜平定了,而另一个参战国日本,已经臣属于明国天子的脚下,以后年年纳贡岁岁称臣,帮助天朝缉拿骚扰天朝东南沿海的倭寇。至于一个金印和些许对新日本国王平信忠的赏赐对明朝来说那真是毛毛雨啦,毕竟现在明朝在亚洲有属国三十多个,每个新国王即位的时候都要赏赐国王金印和礼物的。而且倭寇一平,海禁就这个措施就没有必要保留了。而日本方面派出汉人从一品左大臣王别情(又是化名)来帮助战后的朝鲜发展经济恢复生产。(这样就名正言顺的驻兵朝鲜了,而南四道的中国驻兵数量是日方的一倍。不过考虑到辽东是明国的土地,其实这几千驻兵一旦开战面临的就是被明国南北对进,中间开花的局面,只是机关炮和大炮现在大家都有了,这就和威慑的核武器一样,谁都不敢动手。想想就知道,在大炮开花弹轰击和重机枪的扫射下攻城的一方有什么好果子吃。)
这份奏折的最后却是中日朝三方大员见证下的一些无聊的问答。问话方是新附属的日本国从一品左大臣王别情,而回答方则是清一色的朝鲜官员。虽然朝鲜官员在中日两国讨论朝鲜问题的时候没有露面,但是最后总算出来露了一脸。
明国方面带过来的朝鲜官员主要责任是协调地方,说白了就是给天朝大军擦屁股的。明军也不是什么仁义之师,到了朝鲜在地方偷鸡摸狗的这种事情仍是层出不穷,只要没出人命这些做大将的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战场上还指望这些人去卖命呢。而善后的事情,就落在了这些从北京带过来协调地方的朝鲜官员身上。
而日本方面在平壤也抓了不少没有搭上最后一班船的朝鲜大臣。基本上这些人都是做官失败,也就是比较耿直,不畏强权,人际关系不好,平时不受待见的那种。不然也不会把他们留下了。
[w w w .1 6 K b o o k .c 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