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反而是我们比较占优势。
但是呢一旦对方穿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到了太平洋之后,情况就又变了。这支船队可以纵向穿过太平洋,直接抵达南冰洋与太平洋连通的罗斯海的沉船地点,而哥们儿就必须沿着大西洋绕一个大圈子。小学体育老师就教过我们,两点之间的距离永远是直线最短。所以在这一点上,哥们儿实在是非常的吃亏啊——经过科塔娜的计算我们要比对方多走将近三分之一的距离,好在由于‘秋风之墩’号的最高航速是那只船队的一倍还有富余,所以相比之下哥们儿也不会太过吃亏。
不过呢,三分之一的路程可不是这么好追赶的。而且虽然有那两艘潜艇最后一次发出通讯的经纬度坐标,可那也只是海难可能发生的地点。哥们儿几乎能够肯定,那两艘潜艇的残骸肯定不会乖乖的躺在坐标地的海底。到了罗斯海之后我和科塔娜必然需要花时间确定‘鹦鹉螺’号和‘康涅狄格’号的位置,并且下水打捞也需要时间。综上所述,‘秋风之墩’号最少必须要比大希望国的打捞船队早到罗斯海一周以上,否则的话哥们儿很有可能会与他们正面接触啊。到时候那可就搞笑了——在这种极为敏感的地方突然出现了一艘所属不明、型号不明的潜艇,各位觉得奥黑子会怎么样?
所以在驶出了‘大加勒比海底预警系统’的监控范围之后,科塔娜立刻将‘秋风之墩’号上所有的发动机提到了最高速,开始以50节的速度向着南美洲与南极洲之间的德雷克海峡全速冲了过去。不过很悲催的一点就是在这种高航速下,海面通讯天线根本无法被放到船体的外面去。虽然这根十多米长的天线上也自带了动力装置,不过这两个小型推进器只能保证天线以17节左右的航速行进。现在将它放出去的话,最大的可能性就是‘秋风之墩’用电缆拖着天线跑,到最后把这根哥们儿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弄回来的天线弄坏掉。所以在这段时间之内只有到夜深人静的时候,‘秋风之墩’号才能上浮到海面附近连接到互联网上。在一天中的大部分时间之内,我和科塔娜两个只能蹲在海水下的潜艇内大眼瞪小眼。
原本这种跨大洋航行就非常的枯燥,在不能连接到互联网上之后,我们两个更是无所事事。其实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科塔娜需要拼装个人深潜装置和维修机器人的抗压装甲,所以咱还是比较清闲的——所谓的个人深潜装置就是利用从坎比斯湾中捡回来的那些神经控制器的外壳以及船上一部格恩型水中用机动战士的引擎改造而成的深海潜水器。这是哥们儿的要求,这么重要的事情我肯定要到现场亲自去盯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