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工程机器人,并将它们集中到了咱的右手上。接着我将右手摊开,然后直接摸到了头顶上电梯箱的底部。很快,就有黑色的金属流开始从哥们儿右手与电梯金属结合的部位上向外流动。十多秒后,这些这些工程机器人就在触摸点的附近形成了一个大约一张大约普通A4纸那么大的墨迹。当然啦,有一条微小得几乎不可见的细线从在这张A4纸靠近接触点的地方直接连接到了哥们儿的右手上——就像我之前交代过的,工程机器人需要生化裝的能量供给以及生物质芯片的辅助操控。
接下来,在哥们儿的操控下,那张由工程机器人所组成的黑色A4纸的中间部分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向上凹陷了下去。很快,凹陷的部分就被融穿,露出了一个黑漆漆的洞口(在待机状态下为了节省能耗,电梯内部的灯光是关闭着的)。接着这个大概有一块钱硬币那么大的洞口开始以匀速向外扩张,很快,它被扩大到了与哥们儿手掌差不多大小。
各位可能很奇怪,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电梯底部的金属就好像是被王水泼过一样,会直接融化呢。这当然是工程机器人的功劳了,不过呢由于具体的原理解释起来非常的麻烦(铺开的话这一章基本上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了),所以在这里咱就简单的解释一下——相信学过高中化学的同学们应该都知道金属原子之间是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的吧,正是在这种力的作用下,金属原子之间才能够保持相对位置的稳定。
而现在工程机器人所作的事情广义上来说,就是打断组成这部电梯底部金属板的原子之间的引力,然后再将这些原子推向周围,使得这块金属板的底部能够出现一个让咱能够安全通过的大洞——同志们别不信啊,要知道作为单个大小仅在0?1纳米左右的机器人,这些小东西是完全能够搬动直径同样在这个区间段中的金属原子。要知道,铁原子的直径大约是0?125纳米,它比哥们儿的工程机器人还要大上不少呢。
不过实际操作起来,可就要复杂得多了。因为金属原子不能被简单的丢弃掉,而是需要将它们仔细的运输到那个大洞的最外围,并在那里堆砌起来——等哥们儿上去了之后,这些可都还是要重新放回去的。否则的话,那可就穿帮得厉害了。
很快,咱头顶上的金属板上就被清理出了一个直径大约在80厘米左右的大洞。看到大小差不多了之后,哥们儿心念一动,大洞周围已经变成一条黑色细线的纳米机器人纷纷停止了搬运工作并开始返回到咱的身上。就像我刚才说的,工程机器人需要生化裝提供能量才能运动。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