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炭”,即为铜炉。“香”,则为室内薰香之用。燃香之器,名为“薰炉”。薰炉的材质多为陶制的豆形炉,所以在当时所使用的“炉”,还不能称为香炉。
据南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古钟鼎彝器辨》考证:“古以萧艾达神明而不焚香,故无香炉。今所谓香炉,皆以古人宗庙祭器为之。唯博山炉乃汉太**所用者,香炉之制始于此。”古人在祭祀的时候,并没有焚香及拈香之举,所以佛法传入以前都没有所谓的香炉出现,汉朝以后所使用的香炉,其形制是参照古时祭祀所用的礼器逐渐演变而来。随着佛教的兴盛与弘扬,香炉逐渐转变为佛教的供养物,是礼拜、迎请诸佛菩萨所使用之盛香器具。
虔诚的善男信女于寺院中持一炷清香礼敬供佛的同时,身心顿时宁静。而传统家庭中,香炉里的香,象征着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家族宗脉传承。
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释道三家形成华夏文化的主流,香炉的发展亦深受中国文化、社会风俗、工艺技术及生活方式的影响,举凡敬佛、祭祀或文人雅士的赏玩,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深入人心,特别是禅宗初祖达磨祖师东渡至中土,为中国禅宗之始,自此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香炉也因此被普遍使用。
但香炉的到底有何用途?在《金光明经》卷二中有记载:“是诸人王手擎香炉供养经时,种种香气不但遍此三千大千世界,于一念顷亦遍十方无量无边恒河沙等百千万亿诸佛世界,于诸佛上虚空之中,亦成香盖,金光普照,亦复如是。”香炉的用途,主要是盛置烧香,以为供具,同时,也可以庄严殿堂。不仅如此,古人读书弹琴时点香放入香炉,可以净除杂念而使精神集中。而静坐禅修时,可藉观想佛前的香炉形相,用来对治昏沉。因为香炉本身形式单纯,使观想者不易起其他杂念,可以提起念头、去除昏沉。炉香袅袅,绵延无有间断,正提醒着行者须正念相继,精进不懈。
香炉即是焚香的器具。用陶瓷或金属作成种种形式。其用途亦有多种﹐可以用来熏衣﹑也可以当陈设﹑还能敬神供佛。此外,香炉也可以指庐山的香炉峰。
香炉的形状上常见的有方形或者圆形,方形的香炉一般有四足;圆形的香炉,都有三足,一足在前,两足在后放置。
我很不解的问道。“香炉怎么会在野王棺中呢?”
“你自己刚才不是说了吗。”小清新抖了一句让我很纠结的话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