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桓公寄孥(2 / 3)

匠积聚,绸缎,战车,工艺品都是郑国的最好,虽然国家很小,又是刚刚建立,却是比较富足。特别是许多大工匠、大商人都积聚在郑国。

商人为什么叫商人呢,因为最初从事制造、交换的买卖人都是周朝之前的商朝遗民。商朝曾以殷为都城,所以又叫殷朝;商朝遗民也可说成殷朝遗民;因此其遗民就叫商人或者殷人,殷人即商人。商人这一名词最早是指商朝遗民。

武王灭商之后,将商国的土地分作几个国。封纣的儿子武庚为殷侯,仍在商地,奉祀商的祖先宗庙。派了胞弟管叔鲜、蔡叔度、霍叔虔三个监视武庚的行动,叫做三监。这管(今河南郑州)、蔡(今河南上蔡)、霍(今山西境内)三个国,正好包围在殷的旁边。武王死后,周成王年幼,管、蔡二叔(武王之弟)与纣王之子武庚联兵反叛。周公东征平叛后,将洛阳建为军事要塞,称为“成周”,“成周既成,迁殷顽民。”殷朝遗民被迫集中到洛阳,周朝人称呼他们为顽民,经常被召集训话,不许乱说乱动,过着被监视的生活。虽然殷朝遗民已经成为周朝人的一部分,但是却被另眼看待。他们既无政治权利,又失去了土地,怎么过日子呢?只好东奔西跑做买卖。买卖这一行周朝的贵族是不会做的,当时的庶民要种地不能做买卖,而商品买卖又为社会所需要的,久而久之,买卖商品的商业成为殷朝遗民的主要行业了。

随着民族融合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周朝的少数贵族也开始做买卖了,这样,商人渐渐地就失去了“顽民”的贬义,成为从事商品买卖的职业专称了。到了西周末年,郑桓公公对商人很友好,许多商人到郑国做买卖。郑国的经济就活跃起来,对朝廷的贡品花样很多,碧玉制品工艺精良。周幽王对郑伯友印象很好,又是亲叔叔,就让他入朝担当司徒的职务,掌管全国的土地和户籍。郑伯友很会办事,给各诸侯国都带来了好处,朝廷要办什么事,只要他一出面,没有办不成的。因此他的人缘很好,幽王很赏识他。他对朝廷也尽心尽力,但是看到幽王的心思只在美女上,岐山地方官两次报告周朝的发源地三川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他都不管,还驱逐忠臣,关押褒珦,伯阳父断言西周要结束。当时三川旱情严重,民众纷纷逃亡。西北的游牧民族趁机侵扰,蚕食周王室的土地。内忧外患频发,周朝的实力和威望一落千丈。郑桓公看到朝廷没有大希望了,依靠朝廷保住不了自己的封国,必须靠自己。为了保住自己的人民和亲眷不受战争的袭扰,必须自己谋求出路

有一天郑伯友把经多见广、通古博今、足智多谋的太史伯阳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