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刺苏(1 / 4)

一世吉祥 泰戈 3263 字 2021-06-06

宁王赵当接过奏章一看,不禁直犯晕:怎么又是杨致?

毫不夸张的说,对于杨致离京赴任之后的消息,赵当或许比皇帝还要知道得更早、更详细。那厮疲于奔命,四处筹建海关分署,最近才在金陵驻足停留。

所谓一笑泯恩仇,很多时候是暂时隐忍与妥协的伪装。从杨致无意中卷入秦氏抗击劫杀黄金的那一天起,赵当就把杨致恨上了。后来因为大大低估了杨致的能力,对他越来越忌惮。貌似赵当在杨致身上投入的本钱不少,杨致除了明确表示无意与之为敌,赵当并未得到过具有任何实际意义的回报。

毋庸置疑,皇帝此番径直垂询,又是新一轮的考究。在皇帝上一回对两位皇子的考究中,正是因为杨致,才令赵当遭受小挫。赵当首先在脑子里闪过的念头是,此前与心腹幕僚丁石泉密议时定下的方略。不抓住这个机会给杨致上点眼药,更待何时?

装模作样的仔细看过三道奏章,恭谨的道:“父皇,儿臣不敢妄言处置,只是喜忧参半。”

皇帝淡然问道:“喜在何处?忧从何来?说仔细些。”

赵当答道:“儿臣以为,杨致雷厉风行,极为干练,确有经世大才。在短短数月之内,便搭建起了海关总督衙门的框架。待到明年,征收的关税厘金收入必能大大充盈国库。能不动摇农赋国本而增强财力,儿臣因此为父皇喜,为大夏喜。”

这样的“喜”,地球人都知道,委实无甚新意。

赵当见皇帝没有接茬,按事先打好的腹稿,继续说道:“而令儿臣颇感忧虑者有三:其一,杨致为筹措建衙经费,公然卖官鬻爵,鼓动商贾捐纳。用意虽好。却罔顾朝廷体面,捐纳商贾日后必会区别对待,也埋下了处事有失公允、难以服众的隐患。儿臣以为,从长远计。杨致可以用举债借贷、或是预征关税厘金的方式筹措建衙经费,日后从关税厘金收入中逐年偿还或抵消,似乎更为妥当。”

凭心而论,赵当的第一点看法同样切实可行,胜在是堂堂正正治国大道。另换一位能臣干吏出任海关总督。在同等条件下,说不定就会这么干。其实连皇帝心底都不得不承认,说到文韬武略的真实才干,老二赵当胜过老大赵恒多矣。

皇帝苦于自知或许时日无多,不愿将骂名与负担留给子孙,而杨致也是个可以明抢就绝对不会手软的主,对于二人而言,时间都很宝贵。举债借贷?预征关税?在杨致那厮眼里,简直就是个笑话。能省下数百万两银子,哪怕是落下急功近利的名声。那也很划算啊!

缓缓点头鼓励的道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