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官位对人们本就有着异常的吸引力,现在得知朝廷会公正地对待每个人,这些兴奋的学子,差不多全都跑去参加科举去了。
这么多人前来参加科举,胡昭可是真正的领略到了劳累并快乐着的滋味了。要知道,大汉刚刚打下偌大的疆域,又面临着一次致仕的高峰,正缺人呢。现在这么多人前来参加科举,那正是合了胡昭的心意。但是这次前来科举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又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理清了,胡昭只能带着人曰夜的赶工了。
胡昭没曰没夜的忙碌着,卸任的刘倏也么闲着。他加入内阁之后,就按着刘宏的命令,开始整合内阁了。
内阁对刘宏的作用或许不大,可是对后世的君王可是有大用处的。毕竟那些君王,可没有刘宏这种穿越者的眼光和见识,在决策的时候,就需要参考专家的意见了。而现在,刘宏就要将这个内阁彻底的整理好,直接将它搞成一个智库,这样就可以应对以后君王的咨询了。
内阁虽然刘宏早就成立了,可是那完全就是一个空架子。虽然里面的人不少,可是刘宏基本上没用过人家,弄得现在人家都想不起他自己是内阁成员了。因此,刘倏现在几乎是要重新建立内阁。
不过说起来,内阁无非就是个智库,设立起来也不难。反正只要是各行各业的高端人才,都要请一些加入进去,以便应对将来的咨询。再就是每个行业的人,都需要多招收一些,省的到时候意见过于单一,所咨询的结果不全面。
刘倏卖力的完善着内阁,力求让它变得完美。而这时候,县试州试也已经全部完成了,众多通过州试的举子,已经开始往济南赶,以参加京试。
这次科举,可是胡昭坐上相位之后的第一次科举,那是绝对不能出事的。因此,刘宏也顾不得享乐了,直接坐镇政务院,好给胡昭压阵。
刘宏登基十来年了,到政务院的次数那是屈指可数,现在竟然坐镇到政务院了,那些政务院的官员可是兴奋了。全都卖力的表现,力求给刘宏留下个好印象,以求能够得到刘宏的赏识。
对于这些人的表现,刘宏却没工夫欣赏。他现在正琢磨着,那些尚书、侍郎什么的,是不是趁着这次机会好好地调整一下。要知道,这次致仕的风潮波及的真是挺大的。吏部尚书杨赐、礼部尚书桥玄,已经全部决定致仕了,再加上胡昭空出的交通部尚书的位子,和早就决定致仕的户部尚书来艳,这九个尚书已经缺了四个了。
官员长久的呆在一个位置上,容易整除隐患。因此,刘宏现在要琢磨着趁着这次机会来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