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成肉泥。就必须随波逐流,紧随众人的脚步。跟随他们的呼声,臣服于高高在上的李利的脚下。
俯首叩拜的使团成员中,就有南汉国首席军师庞统和魏国世子曹丕。他们隐藏在各自使团的扈从当中,穿得人模人样、衣冠楚楚,却又戴着灰黑色的毡帽,显得不伦不类,俨然是一副暴发户的装扮。而这恰恰与他们使团扈从的身份相符。
毕竟他们这些保护使团安全的扈从,都是一群只知道舞刀弄棒、喊打喊杀的粗鲁莽夫,真正是大字不识几个的泥腿子,一辈子都很难穿上绫罗绸缎。可是为了彰显各自王朝的身份和地位,不至于遭人嘲笑,使团主事特意为他们购买了上乘绸缎缝制的锦衣长袍,让他们穿得体体面面的参加登基大典。这是打肿脸装胖子,充门面,让一群武夫穿上绸缎,以免跌了北魏和南汉两大诸侯国的国体颜面。
不承想,他们一大清早就离开了驿馆,出门时特别冷,地面上全是白花花的寒霜,所以他们为了保暖、不被冻着,就自作主张戴上一顶能够遮住耳朵和大半个脸颊的毛茸茸的大毡帽。如此以来就形成此刻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一群身着锦衣华服的彪形大汉带着大毡帽站在人潮涌动的人群中,热得满头大汗,却又不能随便摘下帽子,只能继续带着大毡帽强撑下去。
因为他们头上出汗了,毡帽又将头发遮盖的严严实实,此刻若是贸然摘掉帽子,头发就会乱得像鸡窝一般,而且头发被汗水浸湿之后就会贴在头上。在如此盛大庄重的场合,如果头发凌乱或披头散发,无疑是衣冠不整,有失体统,岂不是有辱国体?更何况,现场还有数十万西凉将士和百姓,众目睽睽之下披头散发,岂不被人看笑话,日后还不被人嘲笑一辈子?
为此,尽管热得满头大汗,豆大的汗珠顺着耳际直流而下,汗流浃背,但庞统、曹丕和扈从们只能咬牙挺住,再热都不能摘掉帽子,无论如何也要撑到登基大典结束,否则就会暴露他们的真实身份,在场的西凉众文武之中一定有人能认出他们。
别人姑且不说,单说南汉**师庞统,此刻祭坛之下认识他的人不在少数,因为他去年曾代表汉皇刘表前往南阳郡送过国书,驻守南阳的波才、杨秋和诸葛瑾等人都见过他。此外,诸葛亮与庞统同窗多年,只要庞统敢摘掉帽子露出本来面目,即使此刻人潮涌动,诸葛亮也能从人山人海的人堆里把他揪出来。
庞统是这样,曹丕自然也不例外。他一旦公开露面,即便西凉众将和文官们都不认识他,可西凉细作却不是吃干饭的,岂能认不出魏国世子曹丕?一旦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