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老熟人来了(2 / 3)

一路不下四百余里,道路难行,且又乏食,沿途受尽了苦楚,不知有多少老弱妇孺都辗转填了沟壑,而因为陆续又有新人被其裹挟,这支流民大军直至临近安塞,规模竟还增加了不少,但与当初起事时相比已现颓势,不复再见当初一夫倡乱,万夫景从的盛况了。说起来这与安塞县也有一定关系,本来越往南边人烟渐密,这些都是流寇裹挟的对象,而安塞之前数月之间就已安置了6万余流民,现在大批百姓为流寇兵锋所迫,也都扶老携幼投奔安塞而去,留在当地的居民比之历史上要少得多,大户更是跑得一个不剩,流寇大军有时竟陷入野无所掠的窘况。

“二王”心腹老营一切供应都是优先,暂无断粮之忧,但如粮秣长期吃紧,大队人马就不能维持,终究会渐次散去,后方两路官军跟得又紧,如跗骨之蛆,不时袭扰,更兼断其归路,令其回头不得。“二王”闻得安塞库房之中粮食堆积如山,当此形势,唯有击破安塞当面的的3000延安卫军,夺了粮食,方可进退裕如,到时远近饥民还怕其不来投奔义军么,到时有粮有人,天下哪里不能去得?因此二人软硬兼施,一面以安塞富庶**众流民,一面令老营骨干强令众人前行,动辄鞭挞砍杀,酷毒之处,不可胜言。

吴为早与罗汝才等人拟定在安塞城东北二十里外的黄龙山设伏,因通往安塞道路虽多,但唯有此处道路能通行大队,料得“二王”骄横惯了的,兼且流寇,队伍成份复杂,驾驭为难,断不会分兵从小路潜行,必是整顿大队从此通过,因此上吴为方才命罗汝才率部在此埋伏。话说安塞营现在早已扩编至一营人马,按戚家军军制编伍,总兵力近3000人,分为左中右三部和中军旗鼓,罗汝才领中军旗鼓外还自领一部,属下兵力有800多人,其余两部为王龙和杨承祖分别执掌,吴为自领亲卫也有近200人。按统带兵力计,罗汝才三人皆应任为千总,但总督杨鹤颁下的告身里根本就没有千总,因此三人现下军衔都还是把总,按军制不过带得二百余军士。这已经是安塞营最高的军衔了,其余军官军衔都是奇低,最高不过团练百总、旗总之类,这也算得是安塞营的一大奇景了。

伏兵刚刚部署妥当,吴为属下斥候回报流寇的前锋已经距设伏处不足二十里了,领兵的流寇将领不是别人,正是老熟人高迎祥!他与紫金梁一起投奔“二王”后,虽是颇受重用,但由拥众2万的一方诸侯变成他人下属,心中郁闷可想而知。此次他挟“二王”之势打回安塞,更是自告奋勇领了1000老营为大军前锋,心中不无重振声势之意。

稍晚些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