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被调防的,倘若能调开秦府护军,这便是一个再好不过的时机,秦府一旦没了护军,以东宫和齐府几千护军忽然袭击秦府,要除掉李世民便是易如反掌的事。
魏征这么想着,知道太子和齐王按此策行事必万无一失,却又觉得,此策一旦实行,秦府必无完卵,除掉李世民不说,他的家人也必惨遭屠杀,这未免太残忍了!
却是又一转想,自己既然跟随太子,便是李世民的敌人,敌对双方,各为其主,谋为其胜也就不择手段了。
这么想着,也就觉的心里坦然了。心里定了这计策,又觉得秦府护军未被调开,还不是向太子献策的时候,逐心里有揣兔般的感觉,便独自出门,一人朝城外消遣去。
魏征偶吟了一首自嘲诗,一路走着又一路想,自己这一计可定乾坤,最怕就是太子不采纳,早在齐王兵困太原之时,李世民亲率大军解了太原之围,那时候,魏征便看出他们兄弟之间必然反目,他劝太子借庆功宴之机,除掉当时没有丝毫防备的李世民,可太子犹豫不决,最终错失良机。
后来,秦州城外刺杀李世民失手后,李世民有了警觉,往后出现的事情,便都一桩桩的失策。
时至今日,太子、齐王和李世民之间的争斗已经公开化了,皇上袒护太子、齐王,是想扶持太子,以保将来张、尹二妃的安全,但虎毒不食子,皇上对李世民下不了手,皇上也没理由对李世民下手。
倘若皇上一一孤行,杀了李世民,李世民手下众多将领必举反旗,那时候,则天下大乱,以太子、齐王之能耐根本无法震住局面,李家江山将面临四面楚歌,这一点,皇上不会想不到。
基于这情况,太子、齐王和李世民之间的角逐,实际就是实力的较量了,既然这样,结果就很明显的摆在面前,照这样下去,倘若太子和齐王不能在刀枪相见之前除掉秦王,掣肘余党,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魏征深知太子的毛病,关键时刻思前想后,犹豫不决,便往往坐失良机,倘若这一次再犹豫不决,失掉良机,恐怕就再也没有时间等待时机了,因为李世民在事态发展到今天这样的情形还不考虑执刀相向之话,他也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傻瓜了。
魏征每想起当初因年轻气盛,看不惯傲气十足的刘文静,而入太子府,刘文静死后,李世民身边多了个房玄龄,与杜如晦更成联璧谋士,李世民对他两言听计从,可太子遇事犹豫不说,往往又听不进良策,这使魏征失望至极。
可自己食人奉禄,为人办差,太子不听奉劝,自己也还得劝,即使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