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册立太子(2 / 6)

凤洗高梧 Xiaose_wh 5099 字 2021-06-06

总而言之,太子表现得好也不行,表现得差也不行,左右为难就是了。

朱棣比较欣赏康熙发明的“金册立储”的方式,也就是立储后并不公开,而是将写着储君名字的金册放在大殿的“正大光明”匾额之后,待皇帝大行之时,再宣读遗旨。这样一来,皇子们为了获得父皇的青睐,平时就会老老实实地努力办差,而且,父子相疑、兄弟相忌、臣子相讦的局面也可以消弥于无形。只可惜,这种册立方式却不方便在明朝使用,因为太祖皇帝规定了,除太子外,皇子成年后就必须封王出京。违反这一规定,恐怕会引发政治上的大地震。朱棣虽说准备充当一位改革者,但改革也需要考虑成本和收益。若是改革皇储册立方式而惹得天下震动,似乎有些得不偿失。

在朱棣发感叹的同时,他的两个儿子却正在为有怨气而不能发而痛苦。对于朱高炽成为皇太子,朱高煦和朱高燧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的,这其中,朱高煦的怨气显然更大一些。

朱高煦长得一表人才,相貌英俊,且有优秀的军事才能,相比之下,朱高炽不但是个大胖子,还是个瘸子,连走路都要人扶,更别谈骑马了——简直就是废人一个。

可是,偏偏就是这样的一个废人,只是因为生得早,却能够坐上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须弥宝座,这怎么能够让朱高煦服气?!

更何况,父亲总是会喜欢更象自己的儿子,朱高煦很象燕王,都很英武、都很擅长军事、都很精明、也都很无赖,因此永乐皇帝其实更喜欢朱高煦——如果朱高炽并没有朱瞻基那样的好儿子,弄不好永乐皇帝会一狠心真的立更象自己的次子朱高煦为太子;如果朱高炽死得早,或许永乐皇帝会担心建文皇帝的前车之鉴,于是立朱高煦为太子……

可惜,“如果”只是“如果”,事实却是朱高炽本人虽不讨永乐皇帝的欢心,可他的儿子朱瞻基却是永乐皇帝的心头肉,而朱高炽的身体虽然不算健康,却一直撑到了坐上皇位的那一天。

朱高煦之所以怨气会更大一些,一方面是因为燕王平时对待他的态度确实比对待世子更好,另一方面,则是源于燕王在靖难之役中对朱高煦说过一句“勉之,世子多疾!”

先介绍一下燕王说这句话的背景:靖难之役末期,北军已经打到了长江边上,建文皇帝不得已派代表前去与燕王谈判,希望能够与他划江而治。若是处于下风,燕王或许会暂时接受划江而治,但既然处于上风,只能占便宜不肯吃亏的燕王自然不可能同意。

谈判不成,于是接着打。

谁料到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