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窗棂与门楣上的砖雕木刻,徽派雕刻对选材很包容,入画的题材又丰富,雕工精湛,风格灵秀优雅,构图巧妙的却不唐突,构图繁复的又不落俗套。老街的商品,从来出名的是茶叶与歙砚,崔亮对茶叶倒没有特别的爱好,却很喜欢歙砚。歙砚自古就得文人钟爱,苏轼说他发墨养毫,二德相间,崔亮也喜欢用歙砚,不过也从外观上欣赏,看着其上的徽派雕刻,心情就大好。
老街上有好几家手工雕刻歙砚的店,有一家老字号雕工太好,崔亮流连了许久。佬乾看着无聊,又有点不方便,问店家借厕所去了。
有一方砚台眉纹被雕成了海浪与云雾,金晕又巧妙装成了云雾升腾处的蓬莱,崔亮正看得入迷,街上冷不防地传来一个声音:“大爷,给我一碗云吞。”
崔亮的背脊直了一下,这声音太熟悉了,不会那么巧吧?华夏十三万万人,相似的声音实在太多了……
他望了望店家外头,两位姑娘正巧经过,挡住了卖馄饨的行商。行商是古词汇,含义三两个,老街的行商是专指挑着扁担沿街卖馄饨的商贩。当这时,其中一位姑娘口袋中的硬币掉到地上,发出清脆的声响,她“啊”一声,蹲在了店门口。
还真是他!世界真……该如何形容呢?真令人震惊地小了!
视线越过姑娘,他看到少年端着一碗馄饨对行商老伯笑容灿烂地道了谢,接着轻快地离开了。
崔亮鬼使神差地来到店门口,视线与刚站起来的姑娘对上,姑娘指甲还沾着街面的湿泥,她一愣,随即对他莞尔一笑。崔亮报以一抹微笑,又与她擦肩而过。
来到长街,他看见少年刚拐入一条弄堂。他过去看了看,弄堂只有一米宽,比骑楼街的狭窄多了,弄堂有些拐,那么窄,他走不快了,顺着白墙走,白墙是湿的,上面还有常年积下的水迹旧痕,如清墨泼在墙上,层层叠叠的图案缭绕出了古老的山水意象。
他忘记了跟踪少年,慢了下来。走过了店家的后舍,依然是白墙黛瓦,江南人家,有院落的枝条依着墙边伸出。数到第三家院落,院门居然是敞开的,有一位娇小的人儿在拿着木剑玩。也许是江南的环境好,看人都觉得对方笼着灵气。崔亮仔细一看,这人儿还耍得有模有样的。小少年穿着绛色的立领盘扣练功服,衣服宽松,身形俊逸,动作行云流水,真是玩得好看。想来今天似乎是周末,中学不用上课,如今的孩子真是多才多艺。
对方没有收剑,就这样一手随意伸直,身形摇晃了一下,侧过身,神情毫无防备地望着崔亮。他收剑了,笑着说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