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伙不是干我们这行的料。而且也不好教。”小叔说第二句话时,是看着他的,他面对自己的哥哥时总是很嚣张,看着侄子时又充满爱怜。
现在想起来,那时的小叔才二十五岁,一想到这事实,崔亮常常觉得惊惧,小叔是有多年轻就在道上混了?爷爷被判刑的那年,小叔十九岁,崔亮现在十八岁,对现在的他来说,十九岁并不是一个太遥不可及的年龄。可是,无论在哪里,社会上的人都还把他当孩子看,当时小叔是怎样为他们找到销货渠道的呢?果然,小叔是天生适合犯罪的,如他的两个父亲。他有两个这样的父亲,天赋是双倍的。
年幼的崔亮对灵异事件非常感兴趣,又具有怀疑精神。某天,父亲拈了拈量儿子的年龄,是该懂事的年龄了,便问他:“小亮,你是不是误解了我和你爷爷的生意?我们的货大部分都是用钱在民间买的。你爷爷做古董做得早,那时候竞争对手不多,很容易在乡下淘到一些值钱的货。”崔亮问他:“那为什么你请的工人都长得那么凶?”崔亮口中的工人是指堂口的伙计,凶就是坏人的证据。
父亲说:“长得凶才不容易被人骗,古董这行假货很多。”崔亮又说:“可是他们总是讲那些挖人家祖坟,拆别人祠堂的故事。”
为人父亲,那个男人在考虑着如何引导儿子的兴趣,要有选择地说,但是不能说谎,孩子的生存策略是依赖于成年人,所以他们比成年人对谎言更加反感。他是一位有权威的父亲,权威在教育孩子中是重要武器,不能粗暴地使用的,他要的是一名优秀的继承人,不是唯唯诺诺的软蛋。他的儿子表面上在追究灵异故事的真假,实际上应该这样认为:他对长辈的工作很感兴趣,儿子通过自己的观察,他留意成年人的行为,做出了许多直觉的判断,并通过这些“我就知道”的结果获得成就感。这些都是好现象,唯一麻烦的是儿子的兴趣点集中在犯罪上。他的儿子不需要对盗窃文物感兴趣,他判断着。
父亲说:“小亮,我们是商人,不是土匪,只不过我们的货很特殊,我们无法保证买到的货是合法的。我们的生意就是让这些来路不明的东西变成合法的。比如,有些村子穷,他们可能会把老祠堂的窗卸下来卖给我们,这也是犯法的,被警察知道了是要捉去坐牢的。他们卖给我们的时候,不会告诉我们实情,但我们可以猜到货的来源,假如觉得货是有问题的,我们要自己想办法不让警察追查到。”
年幼的崔亮尝试自己思考,诺诺地问:“所以,你们请的工人都对古董的来源很熟悉吗?他们才知道那么多挖别人祖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