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将军认为上党郡的百姓会向我们献城吗?”王龁问道。
“百姓们会,但是守城军却不会。不过失去百姓们支持的守城军并起不到多大的做用。”任鄙肯定地说道。
大军又向前行出十里,前面的士兵突然押着一位当地百姓装束的中年人来到任鄙的面前。任鄙问起此人的来历,士兵说是捉回来的三晋的细作。任鄙又问那人,那人说自己名叫孚离是长子城的义军首领。因为知道三晋在这里的兵力部署所以特来相告。任鄙大喜,立即命人按照孚离所说的前去探查。一番采探下来,三晋的军事分布果然与孚离所说的一模一样。
原来为了阻止秦国的入侵,赵国已经派了十万大军过来阻拦秦人。这十万赵军由大将廉颇带领,现在已经驻守在了高平,长平一线。这场战争是在韩国境内打得,韩国当然不会不出兵,韩国的军队是八万,由韩国的将军若带领。因为赵国的军队多,又是三晋之首,所以若在韩桓惠王的首肯之下把军队的指挥权交也交给了廉颇。
此仗魏国并不太热心,只派了五万军队过来,这五万军队由魏国的将军魏斯带领。这魏斯倒也是有自知之明的人,知道指挥打仗上自己胜不过天下闻名的赵将廉颇也把这五万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廉颇。
廉颇得二十三万大军之后并没有让这些军队各自驻防,而是把三家军队合在一起,进行了暂时的混编。此战虽然是为了救韩国的上党但是赵国却把它当成了赵国的防御战。廉颇怕三家军队相互推诿怡误战机,所以把三家的军队混在一起,无论是韩将还是赵将所指挥的军队都不单是本国的军队,这样就不用担心他们另有盘算。
廉颇整顿好兵马之后立即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空仓岭防线,以处于要害位置而最险冲的空仓岭为中心,北至今长子县西的发鸠山,南至高平、沁水、晋城交界的武神山一带,南北长约八十里的战略防线。空仓岭南北走向,山体石质,岭高陡绝,俨然一大东西天然屏障。岭中央为一巨大陉口--高平关。是通住河东郡与上党郡的战略要地,非常重要。
第二道防线,丹河防线,丹河发源于高平、长子界山丹朱岭,逶迤东南流,由高平中央纵贯全境,迤南经晋城,至河南注入黄河,谷深而流量大,沿岸地形开阔,便于大部队运动。廉颇利用这道天然屏障,于丹河东岸沿山一线构筑了第二道防线,是为三晋的纵深主体防线,亦即主阵地。
第三道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这条防线大体亦呈西北一东南走向,与丹河防线不同的是,前者由西北一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