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本就以贿得官,曾送一美人与韩侂胄,取名“松寿”,目的是“欲使贱名常达钧听”。当吴曦自立、金兵至时,他不思抵抗,而是“亟趋米仓山而遁,自阆州顺流至重庆,以书抵曦丐赆礼,称曦为蜀王。曦以匣封致馈,松望见,疑为剑,亟逃奔,使者追与之,乃金宝也。松受而兼程出峡,西望掩泪曰:‘吾今始获保头颅矣!’”换了杨辅,还是大言误国之徒。当初他知成都,是常言吴曦必反,那叫诬蔑,照纲大人所说,直到去年秋,吴曦还在积极攻金呢,给我们造成了很多麻烦。据说蜀地士大夫多劝杨辅举义兵,但杨辅自言不习兵事,且内郡无兵,迁延不发。吴曦移杨辅知遂宁府,杨辅遂以印授通判韩植,逃离成都。
后来有人献了一封书信来,是青城山道人安世道写给杨辅的,书曰:“世道虽方外人,而大人先生亦尝发以入道之门。窃以为公初得曦檄,即当还书,诵其家世,激以忠孝,聚官属军民,素服号恸,因而散金发粟,彭集忠义,闭剑门,檄夔、梓,兴仗义之师,以顺讨逆。而士大夫皆酒缸饭囊,不明大义,尚云少屈以保生灵,何其不知轻重如此!此非曦一人之叛,乃举蜀士大夫之叛也。且曦虽叛逆,犹有所忌,未敢建正朔,杀士大夫,尚以虚文见招,亦以公之与否卜民之从违也。今悠悠不决,徒为妇人女子之悲,远近失望。区区行年五十二矣,古人言:‘可以生而生,福也;可以死而死,亦福也;’决不忍污面戴天,同为叛民也。”
吴曦当成笑话,拿给我看。的确是好笑,不是因为信没说服力,而是,宋帝到现在还指望能靠一文臣的口舌之利劝得叛将复降吗?只能靠那些义士行刺。要刺杀吴曦,最好的机会是熟食日吴曦祭东园时。我不想等那么久,我军已进驻仙人关,现在下旬了,再过几天,晚上就会没月亮了哦,刺客快来吧,我已经准备好了,这几天我夹带了许多零件进行宫,拼装了二十把连弩呢。
吴曦拿这封信来,应该是想让我注意“举蜀士大夫”那句,怎么我听说的是吴氏名望是因为出了抗金名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一降金,吴家忠孝八十年门户就已一朝扫地了呢?
现在我有点事可做了,因为明教教主来了,他的武功很高,可以指点我的独孤九剑,我跟他密谈了许久。
二月癸酉日(二十七日),金国以同知临洮府事术虎高琪为封册使,翰林直学士乔宇副之,册封吴曦为蜀国王。
乙亥日(二月二十九)黎明,蜀王行宫宫门洞开,约百个着宋兵军服、饰有黄帛者闯入行宫,为首者大呼道:“奉朝廷密诏,以安长史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