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焉知祸福 上(3 / 4)

天狼异志 西部老狼 3261 字 2021-06-05

这小小印台,一方玉石,既是大凶之兆,又是大吉之物。

由于玉的美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是由内向外慢慢透射的蕴藏深厚、柔和含蓄、魅力无穷的美,因此,玉能产生一种特殊的审美理念,其外表温和柔软,本质却坚刚无限。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先哲们的作用下,玉又被赋予了吸呐日月山川之精华,凝聚人间之美质的特征,成为品藻人物的道德标准。贵族士卿受“观物比德”思维方式的影响,宣扬“君子如玉”,“君子比德于玉”的道德观念,把玉的色泽、质地、形状等比附为人的德、仁、智义等品德,于是玉具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学说应运而生,乃至“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佩饰成了显示贵族身份的标记,玉玺成了国家和王权的象征,甚至一块美玉竟要用15座城池去换取。先秦典籍中对玉的使用也有严格的制度,《礼记·玉藻》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月。……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居则设佩,朝则结佩……凡带必佩玉,……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诗经·国风》之《卫风·木瓜》亦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这里的琼琚、琼瑶、琼玖,均为佩玉。《秦风·终南》:“君子至此,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秦风·渭阳》:“我送舅氏,悠悠我思,何以赠之,琼瑰玉佩”等等,说明士庶用玉之普遍,也说明先秦时期的玉,不仅寓意人的道德品行,表述一种精神境界,而且是从君王到士庶赏赐和结川好的贵重礼品。特别是这一期的知识阶层,还将自己对理想道德最高境界的追求,比附于玉之精美坚洁;将高尚人格的砥励磨练,寓之于美玉的琢磨精雕。因此,玉又是君子规范道德、约束行为的标志。孔子说玉有十一德,管子云玉有九德,东汉许慎在《说文》中举玉之五德:“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思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尃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洁之方也。”由此可见以玉比五德的观念对玉审美的影响。古人辨玉,首先看重的是玉所寓意的美德,然后才是美玉本身所具有的天然色泽和纹理。这种首德而次附说,使得玉由单纯的饰佩变为实用、审美与修养三位一体的伦理人格风范的标志。抽绎玉之属性,赋以哲学思想而道德化;排列玉之形制,赋以阴阳而宗教化;比较玉之尺度,赋以爵位等级而政治化。

玉石本为天地灵气孕育而生,而此方玉印,更是如此,玉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