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两人都是哀思过度,加上都中毒,又是产后的身子骨,都没熬住,前后脚走了。接着就是皇帝外公的嫡亲弟弟,半夜三更出去不知道做什么勾当身边的护卫也不带几个,被半路早就埋伏在那的刺客刺杀成功,死在了刺杀的现场。皇上震怒去,追查真相,根据线索查明,那些人好象是知道硕王爷要去哪里,而在那里等候刺杀。可再追查下去,什么都查不着,因为那些刺客全部都是死士,在成功刺杀硕王以后,全都自尽。
最后,当时的太后,痛失幼子,承受不住打击,也一命呜呼。当年的太后党,门生故史满天下,把持大半朝政,甚至有半朝天下都是他们的说法。可是随着太后的死,皇帝外公从颓废悲伤之中振作以后,以精妙的布局及雷霆手段,用了三年多的时间让太后党分崩离析。之后,皇帝外公励精图治,慢慢收拾先外公留下的烂摊子。
这一环一扣,温婉想到这里,再不愿意想下去了。再想下去,她非得自己吓死自己。这么多的巧合,就连温婉这个穿过来的,都不相信是巧合。巧合?皇后跟她外婆前后脚走的,接着是当时皇帝外公嫡亲的弟弟,再来就是太后,都在同一年神奇般地死了。除非,这后面有人在精妙地布局,而这个布局的人,很可能就是最后的得益者。
真正要除掉这些阻碍了皇权路的,应该是皇帝外公。因为这些人全都是他的绊脚石。可是想想又觉得不是,因为很简单,那时候有太多的证据证明皇帝是真的很喜欢他的皇后。因为那个女子,他甚至没把自己已经生育了两位皇子的原配妻子,白氏策立为皇后,非要把那戚晚霞立为后。当时朝野上下可是反对的非常厉害,据说太后是反对最为厉害的一个。可是最后谁也拗不过皇帝,最后只得顺了他。那戚晚霞当了皇后,也是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温婉强迫自己不许再去想,绝对不能再多想,就此打住,再不想其他。否则,她越想脑袋里的糊浆会越多。她就这点能耐,不想卷入那么复杂的事情里面去。否则,非得被吃得骨头渣子都不剩下了。
可是,她能逃脱吗?温婉知道那是奢望。但是情势真的很复杂。就温婉知道的,看皇帝外公对舅舅跟赵王的态度,相对而言。赵王的胜算更大。因为温婉看到皇帝外公面对赵王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散发出一股亲昵疼爱的感觉。而对舅舅,虽然面上显露不出来。但是温婉却是敏锐地感觉到皇帝外公有一股生涩与不自然。就这情形,皇帝外公把舅舅留在京城,一个可能是因为自己跟舅舅的样貌相似而身份上有问题要查清楚;二来也可能是在两人里面挑选一个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