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嗣子,所以只好从数量庞大的赵氏宗室子弟中选取贤良少年为帝位后继者。在吴氏与宰相张浚的共同劝谏下,后来赵构选立了宋太祖七世孙赵伯琮为太子。此人,便是后世史册记载中的大宋孝宗皇帝,也是今日在深宫中养病不出的太上皇。赵伯琮原来是宋太祖赵匡胤次子赵德芳的六世孙,生身父亲为秀安僖王赵子偁,因福泽深厚他被迎入宫中选立作了太子,一跃成为宋高宗和皇后吴氏二人的养子,先是改名为瑗,后又赐名为玮,表字元永,最后登基前才又改了最后一个名字:赵昚。赵昚自幼便被接入宫中,循例由皇后抚养教导长大。因吴氏无子,对赵瑗是百般疼爱,悉心教诲,只比亲子都要胜上百倍,偶尔回京进宫的吴大嘴也总是乐呵呵的把他抱在腿上,给他捎来各种民间的小礼物,讲述流浪四海时的各种见闻,这些都给自幼即离开亲生父母来到深中之中的赵瑗以正确的教育和大量的关注,更让他孤单的心里获得了许多的快乐,自也与吴氏姐弟感情十分深厚。也唯因如此,吴大嘴才敢称呼尊贵无上的太上皇帝为一句亲昵的“瑗儿”。绍兴三十二年,高宗让位于赵昚,是为宋孝宗,宋朝的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赵昚也不负吴氏姐弟多年的教诲与期待,在任期间选贤任能,涤荡朝风,宋室南迁后混乱、动荡的朝局为之一肃,紧接着又广施仁政、历经图治,饱受金兵侵袭之苦的民间百姓也渐渐得到休养,大宋朝终于慢慢恢复了生机。宋孝宗不但节俭,而且尊佛崇道,除奸邪褒忠良,励精图治,使南宋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当国家重新积攒到了足够的力量后,宋孝宗又大胆勇敢的推行了一场既让后世称道,又让后世惋惜的重大政策:改变宋高宗时屈辱媾和的对金形势,收拾故土!他先是为抗金名将岳飞平反,下诏追谥为“武穆”。这是一个美谥。《汲冢周书》称:“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諡法》也称:“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此诏一出,鼓舞了全天下将士的心,然后他又将秦桧时期制造的冤假错案,全部予以昭雪。大力整军兴武,孝宗在五年间,举行了三次大规模的阅兵,还积极选拔将领,自己也学习骑射。南宋的军队战力有很大的提高,从此拉开了著名的北伐战争。尽管后来因军事失利而以失败告终,但在民间的口碑和历史上的评价上,宋孝宗越昚(瑗),却仍是无可争议的成为了南宋史上最杰出的君王。朝中群臣与后世的史学家们不无猜测:宋孝宗武功方面在对金国侵略的强硬和勇迈,与吴氏的英武之风影响较大,而其节俭爱民的文治,也与总是在民间走动了解黎民疾苦再转告给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