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广了独到的“扫一扫”服务。
显然,二维码在移动市场的广泛存在,有个先决条件,那就是先得有手机摄像头。前世,陈非凡是到比较晚的时候才知道这项技术的。
国外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在二维码符号表示技术研究方面已研制出多种码制,常见的有PDF417、QRCode、Code49、Code16K、CodeOne等。这些二维码的信息密度都比传统的一维码有了较大提高,如PDF417的信息密度是一维码CodeC39的20多倍。在二维码标准化研究方面,国际自动识别制造商协会(AIM)、美国标准化协会(ANSI)已完成了PDF417、QRCode、Code49、Code16K、CodeOne等码制的符号标准。
实际上我国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在1993年就开始了。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对几种常用的二维码PDF417、QRCCode、DataMatrix、MaxiCode、Code49、Code16K、CodeOne的技术规范进行了翻译和跟踪研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内对二维码这一新技术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对二维码技术的研究不断深入。在消化国外相关技术资料的基础上,制定了两个二维码的国家标准:二维码网格矩阵码(SJ/T11349-2006)和二维码紧密矩阵码(SJ/T11350-2006)。
显然二维码是随着手机的普及才广为人知,在移动终端的爆发增长下,二维码的市场占有率也呈现几何增长。
早起的二维码识读设备、符号生成设备都是独立存在的,再加上价格也曾一度居高不下,除了政府的公安、外交、军事部门使用的较多外,普通老百姓是很少涉足的。
但是,有了带摄像头的手机,二维码对于普通人就不在那么陌生了,而且随着商家对于二维码的青睐和推广,它将占据着普通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2014年的时候,你公司要没有在移动终端推出相应的二维码扫码服务,你都不好意和别人打招呼,这也是一种潮流!
二维码(2-dimensionalbarcode)是用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在代码编制上巧妙地利用构成计算机内部逻辑基础的“0”、“1”比特流的概念,使用若干